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883497

研究论文

  • 肉桂提取物调控COX-2的表达改善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

    孔维桂;刘丽丽;王瑶;宋蕴洋;江淑琴;戴荣华;

    目的 研究肉桂乙醇提取物(Cinnamomum cassia Prsel ethanol extract, CE)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a, BPH)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子对接初步推测CE中3种化合物对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 5-LOX)的结合能力。考察前列腺湿重(prostate weight, PW)、前列腺指数(prostate index, PI),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sion staining, HE)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形态变化;Western-blot和q-PCR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OX-2和5-LOX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E中3种主要活性单体化合物与COX-2及5-LOX蛋白模型均有较好的结合能;Western-blot和q-PCR结果显示,CE能同时降低COX-2及5-LOX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对COX-2的下调具有显著性;PW、PI及组织病理学切片均表明肉桂能改善BPH。结论 CE能够有效改善BPH,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网络中的COX-2的表达相关。

    2024年04期 v.41;No.339 409-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灯笼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苗恬;陶慕珂;周祥敏;刘亚轩;张毅;孟大利;

    目的 研究唇形科风轮菜属药用植物灯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灯笼草干燥全草50.0 kg,粉碎后经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后,综合应用开放柱(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凝胶等)色谱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及纯化,并鉴定了各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灯笼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田蓟苷(tilianin,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2)、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diosmetin-7-O-β-D-glucopyranoside,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apigenin-7-O-β-D-glucuronide methyl ester,4)、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7-O-glucuronide-6″-methyl ester,5)、柚皮素(naringenin,6)、圣草酚(enodicytol,7)、木犀草素(luteolin,8)、芹菜素(apigenin,9)、白桦酯醇(betulin,10)、3-羟基-11-乌苏烯-28,13-内酯(3-hydroxy-11-ursen-28,13-olide,11)、2α,3α-二羟基齐墩果酸(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2)、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13)、山楂酸(maslinic acid,14)、2α,3α-二羟基熊果酸(2α,3α-dihydroxyursolic acid,15)。结论 化合物1、3、5、7和11为首次从风轮菜属中分离得到。

    2024年04期 v.41;No.339 417-423+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药物→疾病”逆向分析策略运用生物标签研究模式分析杜仲叶治疗血液疾病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张帅男;魏明星;唐文雅;李煦照;

    目的 基于“药物→疾病”逆向分析策略运用生物标签研究模式分析杜仲叶治疗血液疾病的潜能、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杜仲叶干预血清样本的生物标签,再运用生物信息学拓扑分析其治疗血液疾病的潜能、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结果 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和6个差异表达代谢物参与了3个显著调节通路,这些内源性靶点可以作为潜在生物标签。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分析,杜仲叶的治疗潜能可能涉及白细胞障碍、血小板病、白血病和贫血。杜仲叶的65个化学成分可能成为其治疗血液疾病的物质基础。结论 生物标签研究模式揭示了杜仲叶治疗血液疾病的潜能、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可为后续将杜仲叶开发成保健食品,甚至成为药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41;No.339 424-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基于VASP评估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明勇;石雅宁;王晖;覃丽;

    目的 建立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 stimulating phosphoprotein, VASP)以评估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 以超顺磁微粒为固相,吖啶酯为标记物,基于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新的检测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的方法,评估空白限、线性、批内精密度、回收率、热稳定性性能;同时测试全血样本,与PLT VASP/P2Y12流式检测试剂盒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新方法的空白限小于0.5 ng·mL~(-1),线性范围为0.06~50.53 ng·mL~(-1),批内精密度RSD小于5.0%,回收率大于90%,热稳定性结果良好,45 min完成检测,与PLT VASP/P2Y12流式检测试剂盒测定结果一致性大于95%。结论 基于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新的检测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的方法性能优异、检测时间短,与上市产品结果一致,能够给氯吡格雷临床抗血小板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1;No.339 43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长毛风毛菊提取物治疗肾性水肿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

    王昭君;詹兰兰;姚闽;钟国跃;冯育林;李军茂;占堆;

    目的 阐明藏药长毛风毛菊的药效及化学成分,探讨其有效成分、关键靶点和相关通路,明确其治疗肾性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阿霉素诱导肾性水肿模型组,长毛风毛菊给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探讨各组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 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指标的情况。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藏药长毛风毛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在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长毛风毛菊化学成分靶点和肾性水肿靶点,取交集获得治疗肾性水肿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将药物、靶点等导入到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筛选出排名靠前的6个基因和12个有效成分,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网络药理预测的准确性,揭示长毛风毛菊治疗肾性水肿的作用机制。结果 大鼠血清中TP、HDL-C指标上调,BUN、SCr、TC、TG和LDL-C指标均下调。从藏药长毛风毛菊提取物中共鉴定了71个化合物,包括7个苯丙素类、16个绿原酸类和39个黄酮类等成分。通过预测得出75个长毛风毛菊治疗肾性水肿靶点,GO富集共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个方面,KEGG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AGE-RAGE、MAPK等是显著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Vina评分均小于0,高效验证了网络药理预测的准确性。结论 该研究基于药效学实验,结合UPLC-Q-TOF-MS/MS鉴定、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技术,表明长毛风毛菊能够治疗肾性水肿,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AGE-RAGE、MAPK信号通路中TP53、PI3K、AKT等相关靶点来发挥作用。

    2024年04期 v.41;No.339 438-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膝痛康β-蜕皮甾酮的提取工艺

    高建辉;张舜华;张宇;范元赫;闵冬雨;叶恒;赵龙山;关雪峰;

    目的 优化膝痛康方剂中β-蜕皮甾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和单因素试验,对提取过程中的浸泡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甲醇倍量等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模型分析与预测,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最优条件进行验证。结果 饮片浸泡96 min,提取100 min,反复2次,甲醇倍数为16倍,此时牛膝的提取工艺达到最佳,在此提取工艺下β-蜕皮甾酮的提取量达到最大。结论 该提取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提取工艺稳定等特点,此外,该提取工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以其为膝痛康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2024年04期 v.41;No.339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筛选及抗菌机制研究

    索菲亚珊;牟睿瑶;单路瑶;蔡依依;李辰昊;张雨晴;苏昕;

    目的 为了获得体外抑菌活性较好的抗真菌药物,筛选了14种唑类化学合成药物(A1~A7和B1~B7)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以白色念珠菌为代表试验菌株,初步探讨其抗真菌机制。方法 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FC),琼脂平板计数法测定时间杀菌曲线;棋盘稀释法测定联合用药,评估化合物体外抑菌效果,筛选获得高效抗真菌化合物;以化合物B7为基础,通过液体菌丝诱导观察白色念珠菌菌体形态变化,通过XTT法测定生物被膜形成抑制,通过真菌细胞内氧化应激活性氧初级荧光测定,初步探究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本研究从14种唑类化合物中筛选获得具有良好体外抗真菌效果化合物B7,以白色念珠菌ATCC SC5314为代表,其MIC为0.062 5μg·mL~(-1),MFC为0.25μg·mL~(-1),且其杀菌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特点,与氟康唑联合具有累加作用。菌丝诱导实验表明B7对菌体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XTT实验表明,化合物B7对生物被膜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进行真菌细胞内氧化应激活性氧初级荧光测定,发现随浓度增加,化合物B7均能使白色念珠菌氧化应激活性氧升高且总高于咪康唑阳性对照组。结论 化合物B7体外抗真菌效果良好,且能够抑制菌丝生长与生物被膜形成。

    2024年04期 v.41;No.339 457-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型4,6-二取代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魏慧昕;李波;于静岩;王雪娜;赵临襄;刘丹;

    目的 设计、合成4,6-二取代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参考MNKs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结合计算机虚拟对接评价结果,设计了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以6-氯-2-氰基-3-硝基吡啶为原料,经还原、水解、环合、氯代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4,6-二氯吡啶并[3,2-d]嘧啶,然后经亲核取代反应在4位引入取代苯胺,再经Suzuki偶联、酰化以及脱保护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考察了化合物对MNK1和MNK2激酶的抑制活性及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22个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中化合物12r和12u对MNK2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0.5μmol·L~(-1)和0.1μmol·L~(-1)。化合物12u对人结肠癌HCT-116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GI_(50)值为0.71μmol·L~(-1)。结论 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MNK2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2u与先导化合物B21活性相当,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B21。

    2024年04期 v.41;No.339 464-474+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烟酰胺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韩雨薇;霍达;梁国标;李晓明;

    目的 探讨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抑制剂烟酰胺(nicotinamide, N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刺破大鼠颈内动脉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和SAH+NA组。造模48 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含量。免疫荧光检测8-OHdG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PARP-1、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ol ADP-ribose, PAR)及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 AIF)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测定脑水肿和伊文思蓝考察NA对血脑屏障的影响。SAH分级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考察NA对脑损伤的影响。结果 大鼠SAH 48 h后MDA和8-OHdG表达增加,NAD+含量降低,NA能够抑制其变化。NA能够抑制SAH诱导的PARP-1、PAR及AIF的蛋白表达。NA能够显著减少TLR4、NF-κB、IL-1β、iNOS的表达。NA能够减少SAH后的脑水肿和伊文思蓝渗出,提高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NA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炎症通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

    2024年04期 v.41;No.339 47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智能递送系统在基因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黄燕妮;王艳;王晓波;李镇;郝堂娜;周雪莹;

    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联合递送药物与基因是目前治疗癌症的热门手段,智能递送系统优化了基因药物递送中的载体脱靶性、细胞毒性以及基因药物靶向性等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基因药物、智能递送系统、温度敏感、光敏感、pH敏感、磁性敏感和氧化还原敏感等为关键词,结合查询的相关文献,对基因药物的智能递送进行各方面的介绍并综述了智能递送系统在基因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智能基因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实现了基因药物在体内对肿瘤微环境产生敏感性应答,从而能够定时、定量、定位智能调控基因药物的释放,为肿瘤基因药物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策略。

    2024年04期 v.41;No.339 482-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细胞色素P450-RhFRED人工融合酶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张驰;苏昕;常尊学;

    来自于红球菌Rhodococcus sp.NCIMB 9784的P450RhF是一个自给自足型的细胞色素P450酶,它的血红素结构域主要负责控制酶的底物特异性,P450还原酶伴侣蛋白RhFRED与细胞色素P450血红素结构域天然融合在一起,电子主要从蛋白分子内转移到P450血红素结构域。依据融合型P450RhF自给自足的特性,有学者利用P450RhF的还原伴侣蛋白RhFRED,与其它P450构建人工融合酶P450-RhFRED,来实现多种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功能表达。基于此建立的P450-RhFRED融合文库对未知功能P450的催化功能探索有很大意义,P450-RhFRED融合酶技术也可用于开发已知细胞色素P450酶的工业应用。

    2024年04期 v.41;No.339 493-499+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型冠状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堵兴轶;胡泽涛;周欣梅;何新华;任旭红;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席卷全球,寻找广谱抗病毒特效药一直是一项重大任务。RNA病毒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是一类不同病毒间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保守的关键非结构蛋白,针对该聚合酶为靶点开发新的小分子抑制剂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从新型冠状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结构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该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种类抑制剂的特点。着重从药物化学的角度介绍了核苷类似物和非核苷类似物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综述了多种小分子聚合酶抑制剂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2024年04期 v.41;No.339 500-517+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薛昊;张铭洋;郭国贤;刘翥;

    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具有早期淋巴结和远端转移的倾向,预后较差。目前对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是外科手术,但对于晚期并且不能通过手术根治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参加药物临床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主要原因是RET原癌基因突变,主要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两大类。其中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在临床上最多见、而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临床上较少见但具有发病年龄偏低和恶性程度更高的特点。相较于其他瘤种,目前针对晚期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有段,仍急需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文按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相关的靶点和信号通路介绍了针对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其研究的主要结果和对应的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2024年04期 v.41;No.339 518-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以突触囊泡蛋白2A(SV2A)为靶点的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

    张宁;张宗磊;陈明;毋立华;蔡文卿;

    抗癫痫药物是癫痫患者的首选治疗癫痫手段。全球癫痫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给国家、个人和家庭生活等带来较大经济负担。随着越来越多的癫痫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使得抗癫痫药物临床需求越来越大。突触囊泡蛋白2A(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2A,SV2A)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维持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平衡。随着SV2A确证为新的抗癫痫靶点,左乙拉西坦和布瓦西坦的上市,抗癫痫靶点和抗癫痫新药进一步丰富。本文围绕抗癫痫药物靶点SV2A以及以SV2A为靶点的上市及在研药物做概述,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总结。

    2024年04期 v.41;No.339 526-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