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Periodicals Department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访问量:918289

综述

  • 连续流化学中的多元反应类型及协同技术的研究进展

    路嘉惠;姜春风;崔露之;丁全有;贾丰宁;王显瑞;

    在连续流化学研究中,连续流技术是一项创新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设计和优化反应器,明确适配的溶剂,对流量、温度、停留时间、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工业化生产。此技术在快速反应、强放热反应、选择性反应、精准控制反应以及多步连续反应等多种反应类型中表现出独特优势。其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某些复杂化合物及大宗化学品的生产。本文基于氧化反应、硝化反应、傅克反应等8个化学反应类型,着重介绍了连续流技术在合成关键药物中间体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验筛选、在线分析或模块化设备组合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优化工艺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同时又介绍了连续流技术与微波、光催化、电催化等前沿技术融合的案例,以及各类过程强化反应器的发展。与传统工艺相比,连续流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研发周期、环保节能,实现本质安全。但设备维护、工艺衔接与耦合处理等仍存在挑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

    2025年08期 v.42;No.355 693-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胞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中药调节胞葬的研究进展

    房璐;张丽红;吕转;阮晓迪;陈婷玉;高静;张铭;陈立典;冯晓东;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疾病造成的功能进行性退化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产物的累积会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和死亡,进一步加速疾病的进展。胞葬作用是清除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对维持和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稳态至关重要。目前普遍认为巨噬细胞对凋亡神经元的胞葬作用有助于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但其相关研究及有效治疗手段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中药因其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且在对胞葬作用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胞葬作用的机制、胞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及中药调节胞葬作用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2025年08期 v.42;No.355 71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SARS-CoV-2诱导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疗法的研究进展

    张雍闯;白艳杰;王岩;李晓晓;陈丽敏;陈淑颖;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type 2,SARS-CoV-2)在感染宿主后能够快速复制,引发多系统损伤,除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外,该病毒感染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入侵宿主细胞后,可诱发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导致血管收缩加剧、炎症反应持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脑组织灌注。针对这些病理机制,未来药物研发需要采取多靶点干预策略。在临床治疗方面,应优化抗凝治疗方案(如实施个体化的肝素剂量调整),积极探索新型治疗方法,并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实现早期症状识别和病情动态监测。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免疫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紊乱、心脏栓塞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多方面的病理机制,为SARS-CoV-2感染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2025年08期 v.42;No.355 719-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研究论文

  • 英菲格拉替尼的合成工艺研究

    任乐;吴越;钟树诚;张扬;孙雨薇;赵燕芳;侯云雷;

    目的 优化英菲格拉替尼的合成路线。方法 以对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经与N-乙基哌嗪亲核取代、还原反应得中间体4-(4-乙基哌嗪-1-基)苯胺(4); 4,6-二氯嘧啶与甲胺经亲核取代反应得中间体6-氯-4-甲胺基嘧啶(5);中间体4与中间体5经亲核取代反应得中间体N-[4-(4-乙基哌嗪-1-基)苯基]-N'-甲基嘧啶-4,6-二胺(6);以3,5-二甲氧基苯胺为另一起始原料,依次经乙酰基保护、氯代、脱保护基反应后与氯甲酸苯酯缩合得中间体(2,6-二氯-3,5-二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苯酯(10)。中间体6与10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得目标产物英菲格拉替尼。结果 英菲格拉替尼的化学结构经M S、~1H-NM R、~(13)C-NM R及IR确证,总收率达到49.6%(以化合物2计),纯度达到99.38%(HPLC面积归一化法)。结论该工艺所采用的合成路线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整条路线避免了柱色谱方法纯化,后处理简单且绿色环保,所得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纯度较高,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025年08期 v.42;No.355 725-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3-芳硫基吲哚类HDAC6抑制剂的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

    江晓怡;肖韵丹;夏诗咏;李启鑫;吴沅欣;叶颖丹;李明慧;郑骏意;孙明娜;

    目的 将吲哚骨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lytase,HDACs)抑制剂的关键药效团相结合,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吲哚类HDAC6抑制剂,并对其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吲哚和苯硫酚为原料,经缩合、取代、水解/氨解/肼解等反应后,分别得到羧酸类、异羟肟酸类和酰肼类化合物;采用~1H-NM R、~(13)C-NM R和HR-M S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考察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经HDAC6抑制剂筛选试剂盒(荧光法)考察化合物对HDAC6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 化合物13a和14a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分别为3.24μmol·L~(-1)和2.07μmol·L~(-1);酶活性实验显示所合成的异羟肟酸类化合物对HDAC6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含异羟肟酸的3-芳硫基吲哚化合物既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又能抑制HDAC6的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25年08期 v.42;No.355 732-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研究贯叶连翘抗SRAS-CoV-2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徐连华;田又平;石菊妹;潘博文;刘雄伟;俸婷婷;王华斌;周英;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贯叶连翘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RAS-CoV-2)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UPLC-Q-TOF-MS对贯叶连翘全草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根据化合物的一、二级质谱信息及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比对,对贯叶连翘的化学信息进行快速识别;通过Sw iss ADM E和Sw 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贯叶连翘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venny 2.1平台获得SRAS-CoV-2疾病靶点和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和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M aestro 12.8软件将有效成分和ACE2蛋白和3CL水解酶蛋白进行对接,运用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化合物69个,主要包括黄酮类29个、萜类10个、卟啉类2个、香豆素类1个、其他类27个,其中有32个化合物可能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KT1抗原(重组蛋白)[AKT1 antigen(recombinant protein),AKT1]、白蛋白(albumin,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 th factor,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 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关键靶点,富集于癌症信号通路、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发现氢键链接、Pi-Pi键连接、疏水作用、盐桥是其主要作用的形式。结论 初步的揭示了贯叶连翘抗SRAS-CoV-2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贯叶连翘抗SRAS-CoV-2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42;No.355 743-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1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甘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药源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必乾;何慧明;殷亭湄;高广淼;付晓艳;邓毅;

    目的 研究甘草对顺铂肝损伤大鼠的肝脏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NC)、顺铂组(CP)、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甘草低剂量组(LL )、甘草中剂量组(LM )以及甘草高剂量组(LH)。连续给药8天,在第5天灌胃30 min后,除NC组外,腹腔注射8 mg·kg~(-1)的顺铂造成急性肝损伤,取大鼠血液测定其肝功能;取肝脏观察病理改变;收集大鼠的粪便,利用16S r DNA测序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显示CP组大鼠的肝脏有炎性细胞浸润,细胞边界不清和气泡样形变; LH组大鼠细胞边界清晰,气泡样形变较少;且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含量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CP组比较,NAC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高剂量甘草可以显著降低顺铂引起菌群异常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在门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显著降低了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的菌群相对丰度,增加了异杆菌属(Allobaculum)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菌群相对丰度。结论 甘草可调节顺铂肝损伤大鼠异常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改善顺铂引起的急性肝脏损伤。

    2025年08期 v.42;No.355 760-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P450酶介导的氯化白屈菜红碱体外代谢活化研究

    毛煦;王倩;

    目的 考察P450酶介导的氯化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 chloride,CHE)体外代谢活化情况,以阐明其引发肝细胞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CHE、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reduced,NADPH)、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大鼠肝微粒体混合后进行孵育实验,采用液相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CHE形成的氧化代谢物与亲电性中间体,并通过重组酶与酶抑制实验鉴定参与CHE代谢活化的主要P450酶亚型。结果孵育体系中共观察到6个氧化代谢物(M1~M6)与3个NAC结合物(M7~M9);所有代谢物的生成均具有NADPH依赖性; CYP1A2是参与CHE代谢活化的主要P450酶亚型。结论 CHE经CYP1A2代谢活化可生成亲电性邻醌中间体,这可能是其导致肝细胞毒性的主要原因。

    2025年08期 v.42;No.355 768-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灵芝多糖通过减弱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肠癌转移的作用研究

    李芳;罗舒;余梦瑶;江南;贺黎铭;周州;罗霞;

    目的 探讨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GLP)通过减弱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活性抑制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诱导建立肠癌CAFs模型,以不同浓度(50、100、200μg·mL~(-1))GLP作用72 h,M 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CAFs基因mRNA表达情况。体内尾静脉注射CT26细胞建立肠癌肺转移小鼠模型,以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 GLP干预14 d,解剖取肺组织计数转移灶数量,计算转移发生率,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肺组织中α-SMA、FAP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GLP对CAFs细胞具有抑制效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200μg·mL~(-1)GLP能显著提升CAFs的早期凋亡比例和总体凋亡比例; 100μg·mL~(-1)和200μg·mL~(-1)的GLP能显著降低CAFs活性标志基因α-SMA、FAP mRNA表达水平,同时降低PD-L1、FGFR1、Smad2、TGF-β1基因mRNA表达水平。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GLP能降低转移发生率,显著性减少转移灶数量,且呈剂量依赖地减轻肿瘤样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浸润;GLP能显著降低肺组织中活性CAFs特异性蛋白α-SM A、FAP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 GLP具有抑制CAFs增殖、诱导CAFs凋亡、抑制CAFs活性的作用,并可能通过减弱CAFs活性抑制肠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2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8期 v.42;No.355 775-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苯丁酸甘油酯口服溶液的质量研究

    陈洁;李蒙;李明媛;郑爱萍;郁彭;

    目的 建立苯丁酸甘油酯口服溶液有关物质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进行苯丁酸甘油酯口服液原研与自研制剂的质量研究。方法 采用月旭AQ-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1 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用磷酸调节p H为3.2)(A)-乙腈(B),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结果 有关物质方法专属性良好,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色谱峰与主峰分离度均大于1.5,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RSD均在要求范围内。在0.30~2.00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各杂质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符合要求;含量方法专属性良好,稳定性、重复性、准确度RSD均小于2%。在10~80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苯丁酸甘油酯回归方程为y=0.842ρ+0.912 2,r=0.999。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线性、准确度、重复性好,适用于苯丁酸甘油酯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测定,自研制剂较原研制剂杂质含量较小且稳定性更加良好,同时,自研制剂黏度及流动特性与原研制剂对比无明显差异。

    2025年08期 v.42;No.355 785-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