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磊;宁偎锋;王强;孟艳秋;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的壳聚糖对白藜芦醇体外释放的影响及载药水凝胶对氧化应激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有机合成、化学交联等方法制备聚乙二醇-壳聚糖水凝胶,以白藜芦醇为模型药物,采用透析袋法研究其释放机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建立H2O2诱导的ARPE-19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利用试剂盒测定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及丙二酸含量。结果与白藜芦醇对照组相比,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度明显提高(前者为24%,后者为82%); H2O2能够增加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和丙二酸含量,应用白藜芦醇后降低了以上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相较于同浓度白藜芦醇对照组,载药水凝胶的抑制作用更好。结论聚乙二醇-壳聚糖水凝胶可提高白藜芦醇的体外释放率、抗氧化保护作用更明显。
2019年08期 v.36;No.283 647-654+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多婷;
目的制备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通过对制备工艺参数优化:均质压力(X1)和均质次数(X2)为考察对象,以平均粒径和多聚分散系数(Pd I)为评价指标,利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制备工艺;采用Malvern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混悬液的粒径分布和Pd I,扫描电镜观察其外观形态;并比较了自制制剂与原研制剂的理化性质和溶出度。结果制备的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粒径d(0. 1)、d(0. 5)、d(0. 9)分别为0. 39、1. 63、3. 94μm; Pd I为0. 206;扫描电镜下显示泊沙康唑粒径均一;自制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与原研制剂的p H、粒径分布、黏度等理化性质相似,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相似因子分别为87、71、71、81。结论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得到与原研制剂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相似的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2019年08期 v.36;No.283 655-66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梦洋;何叶;刘欣宇;高亦鲲;王思玲;
目的制备葡萄糖敏感型二氧化硅载胰岛素体系,对其葡萄糖响应性释放胰岛素及降血糖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有机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载体,以透射电镜、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动态光散射仪对该载体进行表征;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吸附平衡法载药;以3-羧基苯硼酸接枝壳聚糖制备葡萄糖敏感材料,通过氢键作用将葡萄糖敏感材料包覆于载药二氧化硅表面制得葡萄糖敏感载药体系;以HNMR、IR、TG等对葡萄糖敏感材料的结构及包覆量进行考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载药体系的载药量及药物的累计释放度进行测定;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考察载药体系的体内降血糖效果。结果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孔径为13 nm,对胰岛素载药量为27. 4%;经计算葡萄糖敏感材料的包覆量为10. 7%;释放介质中无葡萄糖时,载药体系基本不释药、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 g·L-1时,1 h内累计释药量增至42. 7%;制得的葡萄糖敏感型胰岛素二氧化硅载药体系按30 IU·kg-1胰岛素计量给药,6 h血糖降低22. 7%。结论设计制备的葡萄糖敏感型二氧化硅载胰岛素体系具有葡萄糖响应性释药功能及一定的体内降血糖效果。
2019年08期 v.36;No.283 662-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许慧;赵悦新;姜雪;赵春杰;
目的建立鹿茸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研究的液相色谱法。方法以Eclipse Plus C18(250 mm×4. 6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以0. 1 mol·L-1无水乙酸钠-乙腈(V∶V=97∶3)(B)-乙腈∶水=(V∶V=4∶1)(A)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 0 mL·min-1,柱温为36℃;进样量为10μL。结果所建立的鹿茸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 10批鹿茸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 975;标定共有指纹图谱峰15个,指认其中9种氨基酸。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鹿茸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研究。
2019年08期 v.36;No.283 669-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付炎;秦荣飞;李鑫;高巧月;赵倩华;王巧;
目的建立GC-MS指纹图谱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市售艾草精油产品的质量分析。方法采用GC-MS方法对6个厂家共16批次艾草精油样品进行测定,鉴定其中主要挥发油成分,并经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比较样品质量。结果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除艾草中已知的萜类、烯类、醇类、酮类等化学成分外,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各样品中共有成分鉴定出14种;指纹图谱相似度与PCA结果显示不同厂家间样品差异性较大; PLS-DA结果可选择出14种对其造成差异性贡献较大的主要成分。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艾草精油产品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2019年08期 v.36;No.283 675-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春青;唐永强;黄翰林;曹桂红;许波;许亚玲;
目的建立测定五维他口服溶液中非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Syncronis a Q(250 mm×4. 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磷酸调p H值为2. 2)(B),梯度洗脱,流速1. 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00 nm和260 nm,进样量10μL,测定五维他口服溶液中焦亚硫酸钠、依地酸二钠、维生素C、苯甲醇、苯酚、山梨酸、苯甲酸钠、羟苯甲酯、羟苯乙酯、羟苯丙酯和羟苯丁酯含量。结果各成分之间能有效分离,焦亚硫酸钠在0. 722 6~4. 817 g·L~(-1)、依地酸二钠在0. 050 54~1. 011 g·L~(-1)、维生素C在0. 020 73~0. 414 6 g·L~(-1)、苯甲醇在0. 010 26~0. 205 1 g·L~(-1)、苯酚在0. 014 09~0. 281 8 g·L~(-1)、山梨酸在0. 010 62~0. 212 3 g·L~(-1)、苯甲酸钠在0. 056 52~1. 130 g·L~(-1)、羟苯甲酯在0. 010 82~0. 216 4 g·L~(-1)、羟苯乙酯在0. 010 09~0. 201 8 g·L~(-1)、羟苯丙酯在0. 010 11~0. 202 2 g·L~(-1)和羟苯丁酯在0. 010 49~0. 209 8 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0. 6%、114. 3%、105. 4%、100. 3%、101. 4%、100. 2%、100. 7%、100. 0%、101. 6%、99. 8%和101. 5%,RSD (n=6)分别为1. 2%、0. 4%、1. 0%、0. 2%、0. 1%、0. 6%、0. 2%、0. 1%、0. 4%、0. 2%和0. 2%。结论建立了测定五维他口服溶液中非活性成分的HPLC方法,为五维他口服溶液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
2019年08期 v.36;No.283 682-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洁;杨川川;翁翎;黄春燕;林婧;赵立春;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龙眼叶药材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Thermo C18(4. 6 mm×1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 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提取12个色谱峰为药材指纹图谱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指认了3个主要色谱峰,其中以对照品没食子酸乙酯为参照峰,运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所收集的10个不同产地龙眼叶药材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比较与归类,10个产地龙眼叶药材相似度均大于0. 9,分别聚为4类。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重复性好,简便可靠,为不同产地地龙眼叶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2019年08期 v.36;No.283 688-692+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潆莘;赵衍辉;王雪;赵春杰;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霉素硼酸酊两组分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采用Universil XB-C18(150 mm×2. 1 mm,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体积分数为1%的冰乙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 2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5℃。结果 4-羟基基间苯二甲酸、氯霉素二醇物、对羟基苯甲醛、氯霉素与水杨酸均能良好分离; 4-羟基间苯二甲酸、氯霉素二醇物、对羟基苯甲醛、氯霉素、水杨酸分别在0. 1375~1. 375 mg·L~(-1)(r=0. 999 8)、0. 937 5~9. 375 mg·L~(-1)(r=0. 999 5)、0. 125 0~1. 250 mg·L~(-1)(r=0. 999 6)、95. 20~952 mg·L~(-1)(r=0. 999 2)、123. 2~1232 mg·L~(-1)(r=0. 999 8)内线性关系良好,4-羟基间苯二甲酸、氯霉素二醇物、对羟基苯甲醛的回收率分别为97. 78%、99. 21%、99. 82%,RSD为2. 69%、1. 30%、2. 0%(n=9)。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该制剂中氯霉素、水杨酸的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检查。
2019年08期 v.36;No.283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丽侠;佘东来;赵旻;袁波;
目的建立罗库溴铵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以硅胶为填充剂ThermoHypersil Silica (250 mm×4. 6 mm,5. 0μm);以乙腈-4. 53 g·L-1四甲基氢氧化铵溶液(体积比为90∶10,用磷酸调节p H至7. 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2. 0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罗库溴铵与有关物质Ⅰ、Ⅱ、Ⅲ、Ⅳ、Ⅶ、Ⅵ、Ⅴ、Ⅷ能有效分离,分离度均符合要求。有关物质Ⅰ、Ⅱ、Ⅲ、Ⅳ、Ⅶ、Ⅵ、Ⅴ、Ⅷ和罗库溴铵分别在0. 50~30. 18、0. 50~29. 80、0. 49~29. 40、0. 50~29. 92、0. 49~29. 62、0. 35~21. 05、0. 82~81. 85、0. 60~36. 28和0. 51~30. 74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各杂质回收率分别是100. 42%、93. 86%、101. 83%、93. 90%、100. 98%、97. 92%、98. 01%、100. 90%。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该制剂中罗库溴铵有关物质的控制。
2019年08期 v.36;No.283 699-705+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张凤晨;张晓红;张超;李淑贤;
目的研究干姜-木香药对配伍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姜-木香药对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各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干姜-木香药对配伍后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2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长叶烯、乙酸丁香酚酯、β-柏木烯、β-蒎烯、1-十五醇和β-芹子烯,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6. 73%、25. 76%、25. 62%、7. 38%、5. 94%和5. 25%。结论分析获得了干姜-木香药对配伍后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干姜和木香配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08期 v.36;No.283 706-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莘晓陶;程嘉泽;
目的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UVEC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体外血管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成管情况,应用SPSS17. 0统计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用CCK-8测定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结果表明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UVEC细胞的凋亡成剂量依赖性抑制;采用体外血管形成试验,表明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UVEC细胞的成管能力成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可能通过对婴幼儿血管瘤肿瘤中内皮细胞增值和血管生成能力的抑制,同时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来实现治疗目的。
2019年08期 v.36;No.283 710-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志超;高琦;毛建娜;
目的探究白果内酯(B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 HE染色观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LR4/TAK1/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ASH组比较,BB组(中、高剂量)血清TG、ALT和AST浓度明显降低,HDL浓度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同时BB组大鼠肝组织α-SM A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给予BB 8周后,大鼠肝组织MMP-1表达明显增多,TIM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也明显被抑制;此外,BB还可显著促进NASH大鼠TLR4和TAK1表达,升高p-p65/p65比值。结论 BB能通过抑制TLR4/TAK1/NF-κB通路激活减轻NASH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2019年08期 v.36;No.283 716-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颖慧;陈龙;吴亮亮;王航宇;张珂;田星;
目的研究二咖啡酰基奎宁酸(MQA)对脑缺血大鼠RNA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MQA组。各组大鼠术前连续灌胃6 d,再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脑缺血模型,术后24h将造模成功的大鼠进行解剖,取脑。将脑组织切块后进行RNA测序,检测模型组、正常组与MQA组的基因表达情况,再将数据进行基因表达丰度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模型组与MQA组之间存在762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显著差异基因124个,极显著差异基因51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整体呈现上调趋势,细胞组分相关的基因既有显著上调趋势也有显著下调趋势,分子功能相关的基因整体上呈现上调趋势,但也存在显著下调基因的项目;通过KEGG通路分析发现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呈显著下调,核糖体通路相关基因呈现部分上调及部分下调趋势。结论 MQA抗脑缺血可能跟改善纤溶系统、提高细胞骨架的稳定性、下调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有很大的关系。
2019年08期 v.36;No.283 723-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