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素香;高宁宁;赵迪;万焱;孙莹娜;张浩杰;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金花葵中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杨梅素和槲皮素6个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18色谱柱(250 mm×4. 6 mm,5μm),以体积分数0. 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0 mL·min~(-1),检测波长为355 nm,柱温为25℃。结果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杨梅素和槲皮素分别在质量浓度0. 19~12. 42 mg·L~(-1)、0. 42~26. 64 mg·L~(-1)、3. 94~252. 0 mg·L~(-1)、2. 32~148. 4 mg·L~(-1)、0. 52~33. 12 mg·L~(-1)、0. 188~12. 06 mg·L~(-1)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 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 5%、99. 72%、99. 77%、99. 10%、99. 97%和98. 89%,RSD分别为2. 86%、1. 65%、1. 96%、1. 70%、2. 74%和1. 51%;不同产地金花葵中上述6个成分含量分别为0. 007 3%~0. 0261%、0. 015 9%~0. 074 8%、0. 648 3%~1. 076 3%、0. 196%~0. 582 0%、0. 038 8%~0. 118 5%和0. 020 2%~0. 052 7%。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满足金花葵中6个成分含量的准确测定,为金花葵的质量评价以及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2019年02期 v.36;No.277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回音;王丽君;江坤;王珏;王铁杰;
目的建立皂角刺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区分皂角刺正品及伪品,为完善皂角刺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法采集43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利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特征变量,运用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方法对皂角刺及其伪品进行分类。结果通过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可将皂角刺及其伪品准确分类,分类准确率为100%,判别结果与性状鉴别结果一致。结论首次建立了皂角刺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准确区分皂角刺及其伪品,为皂角刺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02期 v.36;No.277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杨雪艳;张楠;闫丽晔;赵云丽;于淼;于治国;
目的以不同产地的枳椇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枳椇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其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科学评价和控制枳椇子药材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的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xtend-C18柱(250mm×4. 6 mm,5μm),以体积分数0. 1%乙酸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0nm,柱温为35℃。结果建立了枳椇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和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枳椇子药材指纹图谱中的14个共有峰。二氢杨梅素、二氢槲皮素、杨梅素和槲皮素质量浓度分别在6~600 mg·L-1、2~200 mg·L-1、1~100 mg·L-1和0. 5~50 mg·L-1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 999)。结论本方法为科学评价枳椇子药材质量提供了依据。
2019年02期 v.36;No.277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伦会;曾敏;董丽梅;陈晓辉;刘亿;
目的研究LS-177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推测LS-177的代谢途径。方法采用LC-MSn法,电喷雾(ESI)正离子扫描模式,流动相为乙腈(A)-体积分数0. 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 2 mL·min~(-1),分析灌胃给予大鼠50. 0 mg·kg~(-1)的LS-177混悬液后,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中的代谢物。结果大鼠灌胃给予LS-177后,从大鼠血浆中发现了4个代谢物、胆汁中发现了5个代谢物、尿液中发现了8个代谢物、粪便中发现了5个代谢物。结论建立LC-MSn方法研究了LS-177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为其化学结构类似药物和候选化合物的代谢研究提供依据。
2019年02期 v.36;No.277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耿冰洁;王龙江;张影;王越;王慧佳;李清;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气相色谱(GC)法对妥洛特罗贴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为贴片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方法 HPLC法:采用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100 mm×4. 6 mm,2. 7μm);以乙腈-5 m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p H 2. 4)(体积比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25℃。GC法:采用Agilent DB-1色谱柱(30 m×0. 250 mm,0. 25μm);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30℃;柱温180℃保持8 min;流速为2. 0 mL·min~(-1);分流比为20∶1。结果 HPLC法和GC法的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重复性、准确度、溶液稳定性及耐用性验证均符合要求,两种方法测得三批妥洛特罗贴片的含量均在95. 0%~97. 5%内。结论两种方法均可准确有效地测定妥洛特罗贴片的含量,且t-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HPLC法测定妥洛特罗的灵敏度比GC法高,低浓度样品或溶剂系统含水的样品宜选用HPLC法,高浓度样品可选用GC法测定。
2019年02期 v.36;No.277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晓;田永芝;温永青;秦峰;赵龙山;熊志立;
目的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TJ-D-1的质量浓度。方法取血浆样品50μL以乙腈沉淀蛋白处理,取上清液用水稀释(体积比1∶1),TJ-D-1和内标(苯溴马隆)经ACQUITY UHPLC BEH C18(50 mm×2. 1 mm I. D,1. 7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水(体积比60∶4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色谱运行时间为3. 0 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检测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40. 7→250. 9(TJ-D-1)和m/z 423. 2→250. 9(苯溴马隆)。结果大鼠血浆中TJ-D-1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 1~50 m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 7%,准确度(RE)为-2. 8%~1. 8%,提取回收率为94. 8%~110. 7%,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为100%~107%,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8. 0%。结论该法适用于测定大鼠血浆中TJ-D-1的质量浓度,为TJ-D-1的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2019年02期 v.36;No.277 156-16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琳达;李晨;自汝捷;朱子豪;郭兴杰;
目的采用HPLC手性固定相法拆分6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对映体。方法采用Chiralpak IC[纤维素-三(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共价键合硅胶]手性色谱柱,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比例、碱性添加剂、柱温及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结果最终确定分离尼莫地平的最优条件为正己烷-正丙醇(体积比90∶10);分离西尼地平的最优条件为正己烷-正丙醇(体积比85∶15);分离尼索地平、阿折地平的最优条件为正己烷-正丙醇-二乙胺(体积比92∶8∶0. 01);分离阿雷地平的最优条件为正己烷-正丙醇-二乙胺(体积比90∶10∶0. 01);分离贝尼地平的最优条件为正己烷-正丙醇-二乙胺(体积比95∶5∶0. 01);柱温为25℃,流速为1. 0 mL·min~(-1)。以上6种化合物均可在Chiralpak IC手性固定相上得到完全分离。且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尼莫地平、西尼地平、阿折地平、贝尼地平对映体的手性拆分过程均受焓驱动影响,低温有利于对映体分离。而阿雷地平、尼索地平既受焓驱动,同时也受熵驱动影响。结论该纤维素键合型手性固定相对以上6种二氢吡啶类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对映体选择性。
2019年02期 v.36;No.277 161-16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付瑾;贾云宏;蔡东;王彦云;
目的探讨闪式提取技术提取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及其对肝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以提取含量为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电压、最佳料液比对提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将不同质量浓度的HSYA分别作用于肝癌SMMC-7721和Hep G2细胞,在作用24、48、72 h后,采用MTT法、Transwel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VEGF、PI3K、AKT及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结果闪式提取HSYA最佳工艺为料液比40∶1 g·mL-1,3 min和80 V电压。HSYA可以抑制肝癌SMMC-7721和Hep G2细胞的增殖,且有剂量和时间相关性(P <0. 05),并可以显著抑制其侵袭和迁移(P <0. 05),促进细胞凋亡,且随着HSYA浓度的增加,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逐渐降低,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细胞G0/G1期比例显著增加(P均<0. 05),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均<0. 05)。HSYA使VEGF、PI3K、AKT及Snail蛋白表达下降(P均<0. 05)。结论闪式提取HSYA工艺简单,提取率高,可以用于红花中HSYA的提取。同时HSYA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停留在G0/G1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Snail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为HSYA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02期 v.36;No.277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黎莉莉;郭芳;莫斯喻;臧林泉;
目的探究莪术醇对人肺癌H1650细胞增殖抑制与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Hoechst33258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莪术醇诱导H165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结果 MTT结果显示莪术醇对H165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258染色后可观察到莪术醇处理后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的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证实了莪术醇能明显的引起H1650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这可能与莪术醇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结论莪术醇具有抑制H1650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2019年02期 v.36;No.277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